岁末年初,回望流逝的岁月星辰,平凡生活中不时涌现出的凡人英雄,感动你我,刻骨铭心!
为铭记他们的英雄事迹,传承他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关心支持参与见义勇为事业,山西省见义勇为协会特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分享全省见义勇为英模优秀事迹,一起来关注晋城篇。
No.1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刘小四
2022年11月12日,阳城县润城镇柏沟村,一名6岁男童不慎跌入4米深的化粪池中,聋哑村民刘小四不顾自身安危,只身潜入化粪池奋力抢救,经过刘小四及几名村民的共同努力,男童顺利获救,刘小四也因此事件,被评为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勇士,2023年山西省见义勇为模范,2023年晋城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他的生命,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可能有些不幸,不幸的令人怜惜,然而他与他的家人,却在这蝼蚁般的生活里,寻到了生命里一束又一束光,品到了世间的温情与暖阳。
一
他的生命之初,与无数美好的生命一样,曾是父母的挚爱与希望,眉清目秀的小脸也时常让父母喜笑颜开,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世间的坎坷过早的干涉了他的世界,一场突发的脑膜炎,便剥夺了他说话与倾听的能力。
不过是所有孩童都会出现的发烧,母亲与嬲嬲是抱着他步行到镇里卫生所的,然而,当他们靠着两条双腿走到的时候,天已擦黑,卫生所早已人去楼空,找不到医生的他们便找到了润城村里在卫生所上班的本地医生,因为都是老乡,相互也算有点交情,情急之下的妯娌俩是撬了人家的锁进去的,死皮懒脸地求着人家给医治的。好在医者仁心,这位医生并未为难他们,及时给刘小四用了药,帮他退了烧,度过了眼前的难关。母亲本以为,这只是个插曲,然而随着孩子渐渐成长,她发现了不对劲,孩子对于声音的敏感度越来越低,2岁多都不出语,再次就医才知道,那次发烧,让他留下了后遗症。
整个求学的阶段,刘小四都常年坐在最后一排,凭着自己的毅力勉强认识了几个字,母亲在家里用近乎嘶吼的方式,一点一点的教会他生活常用语的发音,让他渐渐有了专属于他的与人交流的方式。义务教育结束后,母亲便送他去学习理发,让他有了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尽管身有残疾,刘小四也终于长成一位壮年小伙,加之自身清秀的面容,显得颇有几分魅力。
二
妻子的出现带给他的生活无尽的温暖,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女子。
“他们就见了一次,就成了。”刘小四的母亲说起他找媳妇的情况时,眼里尽是骄傲与自豪。“我这孩子实诚,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眼里有活,很勤快,加上他俩都有理发的手艺。村里领导一牵线,就成了。”
婚后的日子,是他生命里为数不多的岁月静好,俩人一起靠着理发的手艺养家,岁月的蜜糖也终于涂抹在他们的身上,她闹,他笑;他静,她便动。那样的日子,仿佛冬天临近晌午的阳光,暖洋洋的。
不久,他们便有了一儿一女,有父母的帮衬,有他们的齐心,生活便有了如火如荼的味道,热闹且滋润。
打破这份宁静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那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午后,阳光正好,刚满周岁的小女儿坐着学步车悠闲地在院子里踱步,奶奶从椅子上起来,想回屋拿点小零食,妈妈正巧要上厕所,脚还未挨到门边,就听见女儿震天的哭声,院子炉火上的一壶滚烫的热水径直灌在了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全身60%的烧伤,全家人只好在亲朋的帮助下,心急火燎地将孩子送往医院。
然而,严重的烧伤并不在县医院的能力范围,他们只好辗转至太原寻医,为孩子进行了第一轮的治疗。可是因为烧伤范围过于广泛,加之孩子实在太小,第一轮治疗结束后,他们又回到了柏沟村,看着满是伤疤的身体,一家子真是肝肠寸断。
命运的坎坷就是这样,一旦开始,便没有了终止,就是这一年的冬天,刘小四失去了他的父亲。老母亲没有具体描述老伴的病情,只说是心里窝着一口气,便一病不起了。也许老人是为儿子一家感到发愁,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吧。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高,在村里理发的人便越来越少,何况烧伤的女儿需要照顾、儿子要上学,经济断了来源,给女儿治病,还欠着亲戚朋友的债,也确实怪不得老人的脆弱。
好在,刘小四有个伟大的母亲,有个贤良的妻子,婆媳二人一起,收拢起支离破碎的家,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三
在女儿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便莫名的肚子疼,起初,奶奶以为是脾胃的问题,吃了很多助消化、调脾胃的药,闺女却依然嚷嚷着肚子疼,到医院才知道,因为烧的伤疤紧绷,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肚皮拽不动,背脊就弯回来了,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植皮手术,而费用,大约是……100万。
这个天文数字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可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从未想过放弃。
“这个世界还是好心人多。”老母亲用这样一句话开始了他的回忆。“跟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凑了5万多块钱,其实也是坑了人家,到现在,一分钱都没还,倒是他们也没要,可咱心里过不去呀,但也是真没办法。”
带着这仅有的5万多块,婆媳俩便带着女儿又一次踏上了寻医之路,刘小四则被留守在家,照顾上学的儿子。
“我们临走的时候,我才一点一点教会他炒菜、做饭,真是哪头都想顾,哪头都顾不过来。”
走的时候,大包小包全部堆在女儿的轮椅上,老母亲总想着,家里多带点,到了北京就能少买点,毕竟每一分钱对他们来讲,都弥足珍贵。
老母亲将近70的年岁,所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但是她用坚强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的希望,在北京的日子,婆媳二人相互倚靠,互相扶持,儿媳妇边打临工、边照顾女儿,老母亲则负责女儿的吃穿、洗漱、陪伴她度过每一个难捱的日子。
四
每年,刘小四的女儿都要去北京三四次,到今年,整整8年,已经先后做了30多次手术,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也终于在医师们的努力下渐渐变得光滑、变得漂亮。也就是在求医的途中,他们感受到了无数从四面八方射进来的光。
“我已经记不清捐了多少次款了,小四是残疾人,所能做的工作有限,目前也就是能给村里修剪一些花花草草,一年挣个4000多块钱,连生活费都顾不住。给姑娘治病的钱,都是这个好社会给我们的呀。”
据老人家说,在北京住院期间,他们去打印病历从来都没有出过钱,给人家人家也不要,而这不单单是针对他们一家,在北京整形医院里,这样的事司空见惯。医院旁边,有个菜市场,只要是整形医院出来去买菜的病人家属,摊贩们从不收取菜钱。
“那么好的菜,就一直白吃人家的,我也不好意思,就不去买了,每天下午去捡上大大的一袋子菜叶子,没有卖得好,但是能吃,回到病房,几家人一起分分,这样心里也好受点。”老人如是说。
有一年在车站,他们遇到一位公路上的工人,看到闺女的伤疤,便聊起了他们的情况,问了问他们入住的医院,第二天便带着领导去看望闺女,当场捐了三万块的现金。还有一位北京开饭店的老板,先后给闺女捐了十多万,加上零零散散的募捐,硬是坚持着为姑娘治疗到今天的地步。
“那些好心人,好多我都不知道人家是干什么的,只能感激社会了,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虽然这么大劫难,但能治到这个程度,我也知足了。”
五
闺女的求医之路,刘小四在万般无奈之下未能全程参与,但他心里深深的明白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予他的诸多帮助,也许是因为这些光无时不刻地照耀在他的身上,让他保持着向阳、上进的心态,又或者因为长期淋着生活的雨,他更懂得为他人撑伞。
对于生活,他比一般人更加热爱,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他们的家是村里典型的小院子,里面的陈设也简单的近乎寒酸,家具一应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家具,却打理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客厅那张老式桌子上,赫然醒目地放着各种证书:乒乓球赛获奖证书、羽毛球赛获奖证书、手工制作结业证书、“阳城好人”荣誉证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若是摊开来看,满满当当一桌子,都得挤着挨着,他很宝贝这些东西,每一本都一尘不染,可见经常擦拭。说到这些证书,那双纯净的眼睛里便泛着激动的光,他献宝似的拿给我看,还万分骄傲的向我展示他近日乒乓球赛的成绩,然后着急的看向自己的母亲。
“他就爱打球,乒乓球、羽毛球,都很厉害,就是好人,也很少有人打得过他。”母亲笑着看了看自己的傻儿子,略显心酸地说。
那是他对生活的寄托,是他为数不多可以证明自己的时候,赛场上的他,手里握着的球拍,是他给自己的希望,亦是被人给予他鼓励与喝彩的时候。不因为他残疾,不因为他聋哑,而是因为,他是个坚强的有着高超球技的人。
对刘小四来讲,一切他人皆社会,这个社会给了他爱与温暖,他就要把自己可以付出的光热全部回馈给这个社会。因为一些生活的需要,他有了一辆不起眼的小电动三轮,而自打这辆三轮跟他一起姓“刘”开始,便也成了他助人为乐的小帮手,农忙是帮乡邻们拉拉庄稼,平日里,无论是去镇里还是村里,顺路的人儿也不知拉了多少。
“有时候他回来跟我比划,说今天捎了谁谁谁,我心里就打鼓,只怕万一路上有个什么,咱赔不起啊。可是他只要能捎谁一段,或者帮助人家点啥,他就高兴,有时候能笑一整天。真是个傻孩子。”老母亲半是恼恨,半是欢喜的说着自己的感受。
也许只有帮助了别人,他才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社会的拖累吧。深处苦难的人总是更容易知道感恩,也更能用一颗纯净的心去享受善良的滋润,而后输出善良的养分。这可能就是刘小四行为的合理解释吧。
当那个肮脏的化粪池里跌落进5岁孩童的时候,刘小四的心理便只有了一个声音,那就是“救他”。他没有丝毫的犹疑,化粪池的肮脏恶心甚至都不曾出现他的脑海里,便纵身一跃,跳进去救人了,来不及脱掉身上的衣服,来不及掏出口袋里的手机,那一刻,他的急切,并不输孩童的至亲之人。
他听不见,更说不出,我们无法得知那似短而长的两分钟,他是怎样艰难的将孩童托起,只能从老母亲口中了解一些细枝末节。
“我当时在家,只听外面乱糟糟的,还以为谁家吵架了,就想着出去看看,前面的人拍着手,握着拳,一个劲儿的跟我说英雄啊,英雄。我就晕晕的,问他们怎么了,他们说刘小四救了个孩子。我一听就着急了,这个直愣子,他怎么救得?”待到老母亲跑到现场,刘小四已经被几名村民拽了上来,浑身上下全是粪水,嘴唇发紫,全身打颤,慌得老母亲赶紧伙同村民们一起将他搀扶回家。到家后,他用颤抖的双手向母亲比划着,这才知道,在那个化粪池里,喝了好几口粪水,这会想吐,却又呕不出来,母亲当即向镇里的医生咨询,给他喂下三大碗水,才吐了出来。然后烧水、洗澡,因为他体力透支,整个过程并不容易,村里领导全程未敢离开,很为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捏了把汗。
好在,一切仿佛都是最好的结局,男童得救了,刘小四用他的实际行动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而他自己,也终于有惊无险,经过几天的修养,那个干净、帅气、略显腼腆的刘小四又回来了。
很多人说他勇敢,无数人说他是英雄。这些字眼,在刘小四的心里,全都化为了一个肯定,一种喜欢。不再是因为他的不幸而惋惜,不再是因为他的困难而同情,而是因为,他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这一次,是他拯救了别人。这一次的救人行为,是他生命里的高光时刻,却也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刘小四行为”,是他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的本能反应。
2022年的11月12日至今,已经又过去了两年的时间,女儿的伤已经治得七七八八;不离不弃的妻子前不久到北京打工了;76岁的老母亲腿脚虽然不利索,但依然身体硬朗,料理家里的大大小小,没有一点问题;儿子今年上了大学,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了,女儿也已初三,孩子们都长到了懂事的年纪。而刘小四的身上,也被冠以了很多的称号,他是英雄,是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是阳城好人,是润城好人,接受了表彰,接受了采访,可他好像……依然还是那个傻傻的、呆呆的、爱笑的、帅气的刘小四。
在各种残疾人乒乓球、羽毛球赛场上,依然有他矫健的身姿,每天清晨,他依旧扛着锄头,拿着剪刀,在村里的花花草草里穿梭,那些荣誉,也被他置于几案,时常翻看,时刻珍惜。
这个世界,自他出生那年起,便有太多的痛强加在他的身上,却也让他在苦难中对善良的光更加敏感,于是,他用他的坚韧报答,用他的善良回馈,然后,让他的生命灿烂。
就似:世界以痛吻我,又给我善良抚摸,而我,选择报之以歌。
No.2 水中猛虎——段猛虎
他叫段猛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一定要挑选天下姓名与性格差距最大的人,段猛虎一定会以绝对优势蟾宫折桂。那年,为了追赶左邻右舍奔小康的步伐,家里咬牙添置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新车磨合之际,妻子成苏莲对他不放心,每天置车马劳顿于不顾站在马槽里监车。这天,车到坡顶,段猛虎空挡溜坡,在经过一个小坑时,成苏莲喊了声“慢点”,段猛虎得令,赶紧刹车。由于用力过猛,马槽里的成苏莲犹如被人一个巨掌拍在马槽的扶手架上。好巧不巧,三轮车的前轮恰好滑进小坑。成苏莲双手护胸蹲在车上,段猛虎翻身跨进马槽,弯下腰查看老婆“伤情”。成苏莲站起来,在段猛虎头发上左右开弓。段猛虎哪有一点猛虎的样子?他侧身蹲坐,敛声屏气,两手抱着脑袋,任凭老婆发落。成苏莲一边体罚,一边教训“告你说慢点”“开车路也不看”“新车够你擞几下”。路上行人驻足看笑话,段猛虎适时拿路人开涮:“笑什么笑?打是亲骂是爱,你享过我这福么?”日子过得紧巴紧的段猛虎,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快乐地生活着。
2021年7月11日凌晨,一阵雷声把段猛虎惊醒。他撩起窗帘看了看,一同醒来的妻子成苏莲问:“下了?”
“下了,不大。”
“管他大不大,今天星期天,你又不上班。”
“哦,没事。”段猛虎又释然地躺了下去,顺手拿起了手机。
农村,下雨天就是放假天。成苏莲不紧不慢地起床做早饭。老两口即将奔六,难得过上清闲的日子。
段猛虎,1962年生。高中毕业后,他在高考考场只来了一个回合,便心安理得地回到家乡——东冶镇高窑庄,当了个农民。他不怨天不怨地,照着父辈的模式,步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轨道。结婚生子,延续香火,乃人生第一要务。
结婚次年,老婆给他生了个闺女;五年后,儿子降生。可谓天遂人愿。儿女双全,倘若依循农村的老黄历,段猛虎夫妇做梦都该笑醒了。可是,这种喜悦甚至没能持续到走出产房,愁绪就笼罩在段猛虎头上。老婆生的二胎是个双胞胎,两个儿子!如果一个儿子安置到位需要50万,他段猛虎就是货真价实的百万负翁。很快,有人登门求子,希望收养双胞胎中的一个,价钱随意定。爷爷奶奶一千个不答应,段猛虎夫妇一万个不答应。妻子成苏莲的父亲膝下无儿,段猛虎属于上门女婿。在这个家庭中,任谁也舍不得,那是儿子啊!为了两个儿子,段猛虎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不敢稍有懈怠。为了挣钱,自行车换成三轮车,简单的劳务输出变为承揽运输业务的小业主。为了攒钱,全家人仍旧住在老旧院子的老房子里,一分钱须掰成八瓣才肯花出去。天道酬勤。1988年,两个儿子相继结婚成家。压在段猛虎夫妇头上的愁帽一甩而去。妻子心疼他,好容易遇到下雨天,哪有催他起床的道理?
上午8时许,成苏莲做好早饭,给段猛虎放到餐桌上。突然,天上仿佛被人捅了个豁口,雨水瀑布般灌了下来。赖在床上的段猛虎被滔天的风雨声惊得从床上弹起来,三下五除二穿上衣裤,来到门口的台阶上。他们恍如置身于壶口瀑布的水帘后面,屋檐上倾泻而下的水流泼向地面,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院里的下水道早已形同虚设,大水漫过台阶,直接拿大门圪洞客串溢洪道。
段猛虎所住的院叫老新院,将就算个打折扣的四合院。尽管也有四大四小,但与一般的四合院比起来,间架要小,屋升要低,更要命的是,所用材质标号要低很多。四个小院的小楼早年已漏水,屋檐已被沤得糟朽不堪。为安全起见,段猛虎打着雨伞逐个小院检查安全。因为,四合院里的人家,一条船上的买卖,一家出事,满院遭殃。
约莫9点,院门口传来惊叫“山洪下来了——”!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跑向村边。只见猩红的山洪裹挟着树枝、庄稼、杂木等各种污秽塞满了整个山沟,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村东。村前的小沟是条干涸的河道,属江河的上游。江河源自顺头,自西向东流经大小西沟、碾朝河、后庄、寺上、石井沟、高窑、龙岩底、杨庄、湖树沟、恶门、江河,一路迤迤逦逦,最终在晋豫边界汇入沁河。每年只在夏季的盛水期才有偶发性的河水,其余时间就是一条乱石穿空的河道。年深月久,山里人家渐渐抛却了对洪水的敬畏,山坡上的房屋渐次逼近河沟。高窑庄的民居就是从半山腰开始,依据建筑时间的先后,一排比一排靠近河沟,一排比一排地势低。段猛虎的老新院所在的这一排民居的海拔高度距河床中心的海拔高度相差不足4米,前面还有前头院一排,前头院的前头还有一排6院民宅。这排民宅前面,就是宽不足5米、深不足2米的河道。此时的洪水,已经涌上人类给它预设的河岸,临河的一排6院也已水深过膝。
“妈呀,快去看看兰婶!”一见水势浩大,成苏莲连跑带喊,给段猛虎下达了第一道战斗命令。其实,在老婆下达命令的同时,段猛虎就向地势最低的一排6院的第一院冲去。这个院里,住着年逾80的宋小兰。段猛虎二话不说,从坑上背起宋小兰就走。妻子成苏莲紧随其后,搀扶着老人的胳膊。
来到前头院大门口,被突如其来的大水惊得脸色蜡黄的宋小兰让段猛虎把她放下,她有些气上不来。眼看大水涨到前头院门口,段猛虎放下宋小兰,让老婆暂且扶着,“我去看看咱的车”,说着向村东头跑去。他的车——他与老婆的命根子,就放在村东头的路旁。
一个闺女,两个儿子,日常的开销就已让段猛虎夫妇压力山大,更何况还有儿子日后的买房娶妻。单靠每天骑自行车到安阳陶瓷园区打工,显然离预算相去甚远,夫妇二人硬是在尚不宽裕的手头抽出了8千块钱,买了一辆时风三轮柴油车,兜揽短途运输生意。尽管大生意揽不上,好在夫妇二人不惜力,能吃苦,几年下来,总算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给儿子买房娶妻的历史任务。夫妻俩不敢怠慢,随即从零攒起,开始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打拼。可是,毕竟50出头的人了,多年的风侵雨蚀,段猛虎的腿已大不如前。
那年冬天为了帮人推车,在车后用力的段猛虎脚下一滑,右膝盖磕在地上,膝盖骨受了挫伤,以至日后一用力就隐隐作痛。为了保护好老伴的腿,成苏莲执意要给段猛虎买辆车,一辆不再畏惧寒风苦雨的车。于是,2013年,段猛虎倾尽三年工资,买了一辆面包车。身居山谷,外出打工需要车,驮物带货需要车,远迎近送需要车。这辆车,承载着段猛虎夫妇太多的期望和寄托。此时此刻,他的面包车的四个轮胎已经没入水中。段猛虎快步奔向他的车。就在这时,一股大浪从他身后向他扑来,他一个踉跄,几乎被大浪扑倒,赶紧扶墙站稳。随着一阵沉闷的轰响,临河一排6院在突然暴涨的洪水中渐次倒塌。前头院危在旦夕!尽管他的爱车近在咫尺,只要他跑过去把车开到高处,即可化险为夷。然而,刚才被他放在前头院门口的宋小兰和他的老婆定将更加危险。他迎着洪水,艰难前行。等他来到前头院门口时,水已齐腰,妻子和宋小兰已不见踪影。
一股凉气直袭心头。“苏莲——”,咆哮的洪水俨然整个世界的主宰,吞没了它所能席卷的一切,包括他声嘶力竭的呼喊。“苏莲——”,呼喊声中哭腔愈加严重。眼泪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救人不成,反把自己的老婆搭进去,这叫什么事?悔恨、自责犹如呛入鼻息的辣椒水,他咳嗽着,抽泣着,哆嗦着,四处搜寻,希望能在茫茫的洪水中发现与自己相濡以沫三十年的妻子。“苏莲——”,他哭喊着,回到老新院,挨门查看,没有回应。左邻右舍早已躲到高处去了。他的头皮一阵阵发麻。绝望,鬼魅似的在心底里荡漾。
“哗啦——”一声闷响,前头院迎水的西屋后墙被大水冲了个大窟窿。
“哗啦——”又一声闷响,前头院东北角的小屋塌落,东北角被撕开了个大豁口。
“万一……”,段猛虎不死心,他从前头院东北角小院被冲开的豁口跳进去,堂屋的桌椅板凳已在随水旋转,没人;西屋后墙已被冲开,肯定没人;南屋门开着,方桌漂在水面,挡在门口,他推开方桌喊了几声,没人回应;西屋的塑钢门紧闭着,但推不开,里面隐约有人呼喊。
“苏莲——”,“我们在屋里,快进来——”。
她们在屋里!一种神奇的力量瞬间充满全身,段猛虎禁不住浑身颤抖起来。他试图推门而入,怎奈怎么也推不开。
“苏莲,把门打开!”
“我们过不去,门就开着了。”
原来,西屋后墙被冲塌后,洪水涌进院子里,大水顺着水势扑进了东屋,一个回头浪关上了屋门,结果,屋内的水位反倒比屋外的水位高。这个水位差,害苦了段猛虎。他没入水中,扭动门把手,企图推开屋门,但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他扒着门框,用膝盖顶,也没成功。院里的水位还在不断上升,段猛虎不得不用膝盖猛撞房门。每撞一次,屋里的水就从门缝往外漏一股。然而,每撞一次,他的膝盖骨就引发一阵钻心的疼痛。不知撞了多少次,东屋门被撞开了。院子里的水深已没过他的头顶,他用力一蹬门框,游进了屋里。
房梁上搭着六只手。当时,成苏莲扶着宋小兰来到东屋,想把常年卧病在床的张柳苗也救出去。不料刚扶起张柳苗,大水就扑了进来。她们不得不站在炕上,手扒着房梁,等待救援。看到段猛虎,三个女人顿时痛哭失声。
必须马上离开!可是,一个是耄耋老妪,一个是中风病患。水位已没过门楣。让三个人跟着自己游出去是不可能的。
段猛虎顺着小院的豁口爬出院子,扛来自家的木梯,把木梯一头搭在坍塌的断垣上,一头由豁口栽入水中,自己再游进东屋,踹开窗户,拉着宋小兰的胳膊,叫她闭气、闭眼,然后迅速把她按入水中拉出屋外。生平第一次练习潜水的宋小兰从水中探出头来,拼命抓着段猛虎的手臂,一阵“咔咔”咳嗽。段猛虎顾不了这么多,他一手拉着宋小兰,一手尽全力划水,三划拉两划拉,来到梯子近前,他把宋小兰推到梯子上。连呛几口水的宋小兰伏在梯上一阵呕吐,好容易才爬起来,顺着梯子翻出院外。段猛虎又返身回到东屋,把张柳苗拉出屋外,扶她爬上一张条桌,段猛虎推着条桌,把她推到梯子旁,扶着她翻出院外。当段猛虎再次返回来时,成苏莲已从窗户里钻出来,扒在窗框上。段猛虎拼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把妻子推出墙外。
三位女人得救了。
大水退去后,段猛虎一连几天密集地给老婆赔不是,一是因为救人,自己的爱车被洪水冲走了;二是面对三个待救之人竟然把老婆排到最后。不过了解段猛虎的人都知道,成苏莲会原谅老公的,因为她爱他。
来源:山西省见义勇为协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