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逢盛世,同心共筑谱华章。聚焦沁水县公安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派出所,挖掘并传播公安系统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风采,它们不仅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更是公安事业发展的生动见证。
1949年至2024年,人民警察伴随共和国走过75载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公安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用热血和生命扛起了忠诚的“旗帜”。沁水县公安局中村派出所用追寻历史的脚步,演绎了对“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时代传承,展现了公安机关日新月异,发展壮大但仍初心不改的坚守。
▲2008年中村派出所办公楼
中村镇地处3市(晋城、运城、临汾)5县(沁水、阳城、绛县、垣曲、翼城)交界处,距县城约35公里,是沁水县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前,该地区兵痞匪患严重,再加上日寇曾在辖区张马、石槽岭等地设立据点,造成社会治安情况非常复杂,曾于1949年设立派出所,后于1953年左右撤销。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82年12月重新设立中村派出所,负责中村、下川、土沃、张村4个乡(镇)的治安管理工作。建所初期,暂借原中村镇政府5间旧房办公。
1993年,在中村镇新建东路18号新建2层单面办公楼1幢,占地920平方米,修建办公用房、车库、值班室、厨房等19间,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立项批准,于2011年重新修建新所。新所位于镇政府西侧、中村法庭东侧,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为坐北朝南双面3层办公楼。
1996年12月土沃派出所成立后,主要负责中村、下川(2002年下川乡并入中村镇)两个乡(镇)的治安管理工作,辖区面积237平方公里,管辖行政村20个,居民5222户,常住人口14767人。
1995年起,在下川成立警务区,重点负责景区的治安管理;在矿区设立7个警务点,重点负责矿区治安和民爆物品的管理;组建巡逻队1支8人,重点维护镇政府所在地的治安稳定。
2005年6月被省公安厅评定为“二级公安派出所”,2008年12月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
截止2024年10月份,辖区户籍人口12575人,流动人口1023人,现有驻镇单位39家,特殊行业15家,治安保卫重点单位14家,设立1个警务室,培建治安信息员61人。
岁月流转,一代又一代的公安人,持之以恒地传承、续写着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进入新时代,中村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战,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现中村派出所办公楼
▲现中村派出所综合指挥室
党建引领,聚力赋能显实效。中村派出所将党的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从严、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支部建设成效明显。为应对各种复杂的治安问题,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合理调配各方资源,创建了以党建引领的“五级联防”制度,由民警、村书记、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以及志愿者(包括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及人大代表)组成的“五级网格”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力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坚守主防,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该所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加大巡逻强度和密度,最大限度把警力摆在街面,持续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对旅馆业、人员聚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等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各类风险隐患;24小时值班备勤,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确保在群众需要的时刻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坚持全覆盖、无遗漏走访入户,宣传反诈骗、防溺水等安全知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让基层治理在新时代新质战斗力中焕发新活力。
警心向民,主动解忧护平安。该所牢固树立“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工作理念,坚持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包片民警建立起警民互动微信群,通过微信群与群众保持交流互动,为人民群众实时提供多元化警务服务,及时为群众解忧解难;在户籍窗口推行“一网通办”,简化办事流程,对出行不便的老人、病人、残障人士开展上门送证特殊服务;在户籍室摆放公示牌,印制服务指南,安装等候座椅,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让群众少跑腿、快办事、一次成。今年以来,微信群发送便民服务信息1500余条,处置群众求助15条,主动上门为群众办户办证8人,有效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严打犯罪,持续筑牢“平安墙”。该所立足打击违法犯罪、整治治安乱点,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诈骗等突出问题,全力打击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加强线索收集、联合执法等手段,提高打击犯罪的精准度和效率,并取得显著战果。今年以来,查处网络赌博案件11起,查处打架斗殴案件16起,为群众挽回损失30000余元。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37.9%、11.1%,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来源:沁水公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