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偏远的山区执勤、帮助过贫困的人家、让刚刚还大动干戈的人握手言和、为农民工索要薪水、挺身而出阻止数次“民转刑”案件发生……这就是沁水县公安局张村派出所辅警董飞,他10年来躬耕基层,不遗余力守护一方和谐。
立足辖区实际,深耕“社区警务”,董飞摸索出一套服务群众的“3345工作法”,即“三心三不得四勤五上门”,进一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区警务更高效、便捷、惠民。
基层警务工作千头万绪,张村乡亦如是。董飞凭着一股强烈的责任心,对群众的事牵肠挂肚,首先要做到“三心三不得”,即:工作要有责任心、走访调研要细心、老百姓的事要记在心;面对群众求助拖不得、调解矛盾纠纷缓不得、原本不属于派出所职责范围推不得。
2020年8月,在走访中得知堡头村村民张某婵因30多年无户口,无法享受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董飞立刻行动起来,放弃了周末休息日,前往张某婵老家阳城县天掌村,查清户口迁移来龙去脉。在近一个月的不懈努力之下,老人结束了长达30年的“黑户”状态。“董飞这娃,真不赖!”拿到了户口本,张某婵老人感激地说。
丢羊、大货车司机被狗咬伤、砍椿树纠纷、晒玉米引发纠纷、卖木头纠纷、耕地纠纷以及离婚、打架、农民工讨薪等大事小情,只要董飞“遇上了”,绝对要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结果。
张村乡常年在村里的青壮年,几乎没有不认识董飞的。“爱刨根问底”“爱记录”“时常带一个笔记本”这是人们对他的印象评价。常年深入群众中,与百姓打成一片“处朋友”“拉家常”“问长短”,一面以“顺口溜”方式普及治安防控知识,一面收集信息情报,在“一来一往”中掌握全域治安状况。
对于这一切,董飞说,无非是做到了“3345工作法”中的“四勤”:勤走、勤记、勤做、勤管。走街串户,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不坐办公室,抽空就到外面转一转、看一看、问一问,总能找到“事儿干”。
2019年7月20日,堡头村旱峪坡上有人在田间焚烧,董飞第一时间上前扑灭火险。后经调查,是因村中一对叔侄闹矛盾引起。董飞给两当事人算“感情账”“经济账”“名誉账”,客观公正分别“剖析利弊”矛盾迎刃而解,二人幡然醒悟,冰释前嫌。
而董飞的“铁脚板”也继续走向犄角旮旯,将触角延伸到更广阔领域。板桥村独居老人到卫生院打针,董飞接送;谁家贫困或者有实际困难,董飞总是竭尽所能帮助;某村精神病患者,董飞定期跟访……
董飞一直奔波在群众中间,忙前忙后,将警务工作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他变“被动”为“主动”,不折不扣做到了“3345工作法”里的“五上门”:常住人口必上门、弱势群体必上门、重点人员必上门、群众有困难求助必上门、人口变动必上门。警务前移、服务前置、力量前倾,打通了基层警务服务“最后一米”。
7月28日19时许,张村派出所接到一名老人报警求助:山上采药时迷路。接警后董飞和其他民辅警一齐出动,兵分两路上山搜寻。一路是组织熟悉山路的村民挨山搜寻,一路是利用无人机在山上大范围搜寻。经过两个小时接力营救,终于找到了老人。在搜救人员抵达被困现场时,老人因长时间未进食且受了惊吓一脸疲惫,神情恍惚,见到警察后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喂水喂饭”忙活一番,确保老人身体无恙护送到家。
得其法者,则事半功倍。董飞的“3345工作法”创建以来,一切警务有了“抓手”,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平安锁”。张村乡辖区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三年来,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未发生“民转刑”案件,整体上达成了一个“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良好局面”。董飞也在青春的版图上,书写了服务群众的别样“警”彩人生。
来源:山西日报、沁水公安微信公众号